健高儿科-最新凯时注册

孩子一生气就动手打人,挨打的亲妈怎么教育回去?

2022年11月10日
分享:


几乎每位家长在带娃的过程中,都会直面孩子表露“攻击性”的一刻。


被咬、被抓头发、被扇巴掌、甚至被拳打脚踢...受到如此不友善的对待,大多数家长内心第一时间涌上的情绪都是失望和愤怒:我对你这么好,你竟然还打我?


而后,要么是将怒火倾泻在孩子身上,大声斥责、怒骂,甚至以牙还牙打回去;要么选择打破牙齿和血吞,催眠自己孩子小不懂事,别计较...


其实这两种回应方式都不合适,前者鲁莽,后者逃避,只能止一时。要妥善处理这个问题,需把目光放回到“最开始”。




孩子为什么打爸爸妈妈?



最开始,“是孩子的问题,还是自己的问题?”


其实两者都有。


一方面,是孩子的天性。


人类的天性里本来就有一部分攻击性,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可以习得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攻击冲动的能力,用社会接受的反应方式来代替攻击行为,例如用语言表达情感、沟通等。孩子表现出攻击性,是因为没有学好这项能力,暂时无法妥善处理负面情绪,这和天生的善恶并无关系,不代表孩子是“天生坏种”。


另一方面,是家长的教育。


大多数孩子到了学龄期,语言、社交能力有所增强,都会具备一定的负面情绪管理能力,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攻击性。但也有些孩子在此之前未能掌握这项能力,动辄打人、乱扔东西。尤其是社交能力弱的孩子,不习惯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,会更倾向于选择破坏性行为来引起关注。


童年早期是孩子学习控制自身攻击性的重要阶段,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环境中最亲密的人,这期间起到的教育作用尤为重要。这里的教育并不指说教,而是教会孩子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,对孩子积极的行为给予正向反馈。



举个例子,当孩子用不流利的语言、零散的词语来表达需求时,别说教孩子怎么说了,有多少家长是愿意低下身子和孩子好好聊聊、逐个确认的?我相信是有的,但确实也很累,相当一部分家长可能会选择更“简单的回应”


(为方便描述,以下育儿角色无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,均用“妈妈”指代)


“是走累了?去那坐坐(实际上可能是想回家了)”——一厢情愿地行动


“妈妈现在忙,等一会哈(然后就没有然后了)”——让孩子空等答复


“......”——不给眼神,装听不见


面对这些不是回应的“回应”,孩子还能怎么做才让你好好回应ta呢?答案也是更“简单的方式”——直接发脾气、咬人、打人。


美国儿科学会心理教养全书提到:当孩子的积极行为未获得充分关注时,便可能转向消极行为来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。


使用暴力,是孩子审度当下形势做出的错误决策,但很遗憾,不是所有家长都会予以纠正,多数家长会因为本能的亲子之爱而不忍对孩子多加苛责。


对孩子“以牙还牙”不是纠正,因为并没有让孩子意识到打人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对的,并且由于家长自己也用了攻击性行为回应孩子,以及确实也因为孩子的攻击给予了孩子想要的关注,就让孩子更加确认了方法的可行性。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象,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,等同于放任孩子养成攻击性。




孩子打自己怎么办

按几个步骤处理



回归主题,孩子打你的时候,家长到底该怎么反应?既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,又让孩子愿意学习正确的道理。可以按以下几步走:


1、喊暂停,换环境,让孩子先冷静下来。


第一时间,严肃地提醒孩子停止打人。可能会需要必要的肢体压制(按住孩子的手、抱住孩子),但仅限于防御,不要给孩子施加痛苦,更不能打回去。紧接着,是进入“暂停冷却时间”:


如果孩子在外面大庭广众之下打了你,不要原地发作,而是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无人围观的角落,静静地等一会儿,让孩子冷静下来再谈。人越多,孩子越不愿意敞开心扉,也更容易出现更过分的举动(如躺地上撒泼)。


如果在家里,则把孩子带到ta自己房间或安全的角落静一静,一旦上头的情绪开始冷却,父母的话ta也能听进去了。周岁以上的孩子,和父母之间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情感联结,此时要求暂时分开不会有损安全感。3岁以上的孩子更独立,可直接要求ta自己去冷静,锻炼自我调节能力。


2、让孩子意识到打人行为是错误的。


双方都心平气和下来,是时候来谈谈了。


首先,对孩子的情绪表达关注(但不要哄)——“你刚才打妈妈了,是生气了对吗?是很累了、想回家了是不是?抱歉啊,妈妈刚没注意。”


接着,引导孩子反思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——“我理解你心情,但我们不是说好了,再生气也不能打人对不?你刚才打妈妈,你自己觉得这样做对吗?”


然后,调动孩子的共情能力——“我知道你不是故意,但妈妈刚才被你打真的很疼,你能明白的对吧?我可以原谅你,但前提是你要保证,下次别再打妈妈了,可以做到吗?”


最后,教育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——“想一想,除了打人,你还能怎么做来告诉妈妈你生气了?比如‘我想回家,真的好累’、‘别这样,我不喜欢’?...那就约好了,下次生气了,咱们就这么说。”


经过一番劝解,这场风波基本算平息了。不必完全照着模板来,重点是温柔而坚定地强调“打人是不对的”(所以不能打回去),让孩子能够与你共情(所以不能隐忍不发),并在此过程中习得正确的表达方法(用孩子自己的话)。


3、事后复盘,修复情感,设置家规


任何时候,都不要指望孩子一学就会,事后的复盘很重要。待事件平息后几天,要再找孩子旧事重提,一为修复情感裂隙,二为借机立规矩。



经过几天的冷却,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此时适时给孩子台阶下,让ta有机会开口道歉,有助于消解亲子间的隔膜,修复感情。


接着,便是复盘你们那天的言行,树立家规。要和孩子强调,什么样的表达是可以的,以及再生气也不能打人。如果再次打人,则要道歉并接受惩罚。


【关于惩罚的注意事项】


惩罚可以是取消孩子的部分特权,例如当天不让孩子看喜欢的电视节目;或者让ta自己去房间待着,直到ta愿意行为得当;如果孩子破坏了物品(如杯子),则让孩子通过做家务的方式来弥补赔偿。


×不要使用打屁股、扇巴掌、批评、饿一顿饭等方式惩罚孩子,因为这些都过于严厉,可能会让孩子因为过分紧张而疏远父母;


×不要一声不吭突然惩罚。在实施惩罚前,要和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,帮助孩子把错误行为和对以后行为的期望联系起来;


×不要“双标”,要始终保持惩罚条件的一致性。很多孩子在家里打了爸妈要被惩罚,在外面打了同学却不会被管,这会让他们感到困惑。


× 不要一味用惩罚来约束孩子的消极行为,要更多地用鼓励来正向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,例如孩子好好地和你说了ta的小情绪,要积极表扬“你能这样说,妈妈很高兴”,多鼓励,轻惩罚,孩子会更信任你。


教养孩子不容易,有时候尽心尽力去做了,孩子也不一定会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走。只能坚定自己,努力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引导。大家也被孩子打过吗?后续又是怎么样了呢?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分享一下。





【参考文献】

1.https://www.healthychildren.org/english/family-life/family-dynamics/communication-discipline/pages/time-outs-101.aspx

2.https://www.healthychildren.org/english/ages-stages/toddler/pages/aggressive-behavior.aspx

3.《伯克利毕生发展心理学》

4.《美国儿科学会心理教养全书》

5.https://www.aacap.org/aacap/families_and_youth/facts_for_families/fff-guide/understanding-violent-behavior-in-children-and-adolescents-055.aspx

6.https://www.verywellfamily.com/ways-to-teach-your-child-anger-management-skills-1095010

7.https://www.verywellfamily.com/discipline-strategies-to-manage-aggression-in-children-1094953

8.https://www.verywellfamily.com/what-should-i-do-when-my-child-hits-me-1095004#:~:text=they hit as a way to get their,maybe hoping his aggression will change her mind


【免责声明】

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10月。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、健康、用药的科普信息,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。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。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,请给我们留言。

注:图片来源包图网。





网站地图